2023

date
Jan 6, 2024
note
slug
2023-summary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tags
总结
summary
又到了新的一年,22年的总结还未写完,23年不觉也结束了,就如 21 年底回看 19 年 那会 的我,可谓非常真实。现在在写博客方面改变了策略,尽量避免堆积到年底再去整理与回顾,一些相对成型的想法,其实都已拆分成了单独的博文,只求减少年底回首往事时,想法太多,思绪太杂,导致可能的不必要负担。
old_url
又到了新的一年,22年的总结还未写完,23年不觉也结束了,就如 21 年底回看 19 年那会的我,可谓非常真实。现在在写博客方面改变了策略,尽量避免堆积到年底再去整理与回顾,一些相对成型的想法,其实都已拆分成了单独的博文,只求减少年底回首往事时,想法太多,思绪太杂,导致可能的不必要负担。
总的来看,这两年的经历,更多是一个借着业务变动离开“大厂”的契机,在逐渐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相比于19年那会近似自我革命式的变化,这两年来的转变,算是在预期之内,在方向上没有大的波动。总的而言算在比较平稳的行进状态,只是好像多了一点在社会时钟之下,可能不太属于我这个年龄的从容。
对于这篇总结,我想也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还有这两年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书影音游等等几个角度,大概写一写那些对我影响较大的经历与思考。

自我

22 年来感觉对自我的认知要清晰不少,伴随着裁员和新工作的洗礼,还有待在深圳原子化生活的孤独与渺小感觉,也意识到许多问题的背后,关键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主动,而非呆在原地等待环境改变。从决策的视角来看,无意识中选择 “随缘”,本质上也是策略一种,更多是随环境和文化而定的被动选择。当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多元交织的环境,“随缘”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的结果。这就如一个人在大海中的扬帆航行,是选择随风飘荡,还是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向着心中的彼岸迎风而行?
于是我也开始整理自己 写过的文,以及 博客知识管理工具 的重构迁移,试图收拢自己在技术领域的关注点,还有日常工作的方法模式。因为 tianheg二花 了解到 Derek Sivers 的 Now Page 的 思路, 然后也学习了下 搞了个,整理下我自己当前生活工作学习关注的目标。一方面希望自己精力和行动能更专注聚焦一些,避免因兴趣的发散或陷入宏大话题导致的各种浅尝辄止;一方面关心我的朋友们也可以以此了解到最近我在关注的目标,一起交流进步。
另一块比较漫长的思考是关于自我定位与规划方面,写了人生规划与体系搭建,关于自我与各种不确定性的相处心得、人类科学知识体系的依托、以及与现实既成体制的平衡与改变的话题。疫情以来许多事情都不太明朗,我也在关注有什么事情是自身力所能及的,就写了 疫情后的一些思考,关于如何对于中国社会现状建立基础的认知,立足于自身做些力所能及可以抓住的行动。
在这其中,因为社区经营、以及在各种网站、社交 App 观察人类多样性,外加受 MoeGo 创始人 Ethan 所重视的务实向长期主义创业价值观的启发,我也开始关注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选择和决策的一些原则。结合我过往的成长经历,自己在不同的视角,也有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参考方向,整理下来,大概有这几个维度:
  • 人生:主要是关于“有限人生”与“无限选择”的矛盾,庄子“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是一直在警醒我的一句话,我也曾为此栽过跟头;在有限的人生里,不得不需要做一些选择,并专注于自身的选择,印象最深的是侯捷老师《左手程序右手诗》中化用红楼梦的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并且安心好好饮这一瓢”。
  • 知识:这方面我受胡适的影响比较多,目标上注重“深度”和“广度”,“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心态上则安心“日拱一卒”,“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积少成多,自然“功不唐捐”。
  • 关系:一方面是“无常”与“爱”的关系,近年听的许多歌曲,有许多关于它们的思考与表达;另一方面,对待他人时,保持真诚,但也需尊重彼此的独立性,与外界和他人相处中秉承课题分离原则,保持一定的边界感,给予彼此的尊重与接纳。
  • 工作:“平衡”与“专注” 是我自实习以来在工作上的一个重心,职业上希望是做一名靠谱的工程师,专注于研发的核心价值;行事上秉承健康可持续的原则,力求达成多方共赢,而非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当下各种各样零和博弈的内耗。
  • 商业:关注 “信任”与“影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注重信誉积累、个人口碑的沉淀,构建完善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金钱作为其中的一个载体存在而非以此为目的;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做一定的影响力建设,让自己的努力可以被看见,类似在技术层面上搞搞 域名与个人主页开源项目 等等。
以上列了很多,更多在于一点方向与目标,有的我可能未能完全做到,但确实在努力接近。随着我的进一步观察,这些维度未来可能会接着变化,但就目前来看还挺自洽的。我想这也属于我当前的一个“航向”所在,同时它也作为一个“牵引之力”,对抗自然的“无序熵增”,继续组织着身边各式各样的“养料”,去浇灌属于我的“人生之树”吧。
路过南外看到的校训:“像树一样成长”
路过南外看到的校训:“像树一样成长”

工作

22年经历着变化,从腾讯出来来到 MoeGo 至今,满打满算待了一年半,总体来说我挺满意。遇到了非常 nice 的同事们,有很多主动推进事情的自由,外加团队重视知识沉淀、信息相互引用链接的状态,注重有效的结果而非流于形式,也伴随着许多的锻炼和成长。从最初的工作节奏变化、慢慢调整自己,到今年逐渐步入正轨,经历过一些迷茫,也逐步开始有些产出。
工作内容上,延续着在腾讯时的业务导向,算是比较深度地在 React 生态之间完成各种各样的 UI 和交互,相对复杂的表单逻辑,antd form 的各种小细节也踩过一轮。技术的版图上集中在 Web 与 React、RN 这块,写代码上,基本稳定在类似 React Hooks / Jotai 的思维模式,以及 CSS 与 Web API 等,在实现业务逻辑方面,基本没有什么特别障碍。
背后伴随着一些对工作的小迷茫,一点迷茫来自于偏理想主义的技术研究动力与现实的商业需求的冲突。对技术有兴趣的朋友,多少有些将个人的技术情怀寄托于工作的冲动,这在工作的层面也容易走偏。老板更在意的是你能为他解决的问题,工作能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带着一个回报方面的预期。在一个相对务实的环境,也促使我去思考一个自我角色定位的话题,写了 Research & Development Engineer,关于一名 R&D Engineer 在团队中究竟在产出什么样的价值,自己领的这份薪水又付在了哪里。
另一点迷茫在于,我过往的经验更侧重于 UI 细节的精细化还原,偏重逻辑的应用经验相对较少。年中逮着了一次做 C 端页面的机会,算是独立负责的一个最大的模块,上线后有许多来自客户和同事们的正反馈,还是挺开心的。也感谢 leader 的支持与引导,下半年的工作状态也比较专注,基本是在独立负责一些 B 侧模块的开发支撑,完整地经历了几轮从需求 Kick-off、方案设计、开发测试到上线运维的过程。某个 feature 在年底肝了俩月,基本把手上最复杂的模块完整撸过一遍,对于工作的信心也增强不少。
当下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也是,时长估算和预期管理方面还有些欠缺,常把 buffer 用尽。反思自身,我有点像是一个最近火热的 MBTI 测试中的 “P人” 状态,相比于计划而言,更多是基于自身能量驱动去做事情。并倾向于以一个共情的视角代入事情其中,有时候难以从中抽身。仔细想来,比较需要的也是通过自身的观察,解锁一个全局的视野。对个人的行动力的把握,在 Logseq 的帮助下 有改善很多;在时间的掌控方面,还需要更多完整而独立的项目的磨练。
下半年因为所在公寓的社群活动,意外参加了一场关于《用户故事地图》的读书讨论活动,主要由 ThoughtWorks BeeArt 团队的冰沁老师组织。在这其中经历了一些有意思的碰撞,发现其实我当前的工作也和 “用户故事地图”方法 所关注的思维模型非常相似。
故事的开始
故事的开始
研发工程师的职能,在于承载产品需求从想法到最终落地的一整个过程,对于工作中的难以掌控,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在产品落地的过程中,自身没有相对完善的方法模型,在不同角色的对接间疲于奔命所导致。当业务复杂到一定的规模,各个用户交互流程互相交织时,这里的瓶颈也开始暴露出来,故事地图这一思维模型,属于解决这一瓶颈的一个思路所在。
行动上,初步的想法也是,先从大的角度去捋清自己所负责的业务,维护一个大体的脑图框架,迭代功能时候可以以此作为一个上下文,去和 PM、Design、QA 等角色更好沟通。在项目开发中则以此作为核心目标,形成技术方案,大致界定模块各部分的优先级,把自身有限的行动力尽量花在刀刃上。
这里在我下半年跟进的几个项目之间已有初步实践,大概符合一个从 开发走通 MVP产品 + 设计介入完善 再到 产品 + 设计 + QA 介入进一步打磨细节 的过程。根据同事的反馈,我经手的需求的上线质量还可以,但在提测阶段产品、QA 和走查的设计同学的体验会略有些痛苦;分析背后原因,我想可能是我前期的时间投入相对较多,压缩了后续阶段参与同学的时间,导致其实没有太完善的 MVP 直接走向了提测阶段。时间资源的把控和分配策略,也是我下一步需要改进的点。
进一步的计划也是,先从手上项目实践经验出发,继续去做些探索,未来有心得时再进一步写写,或许可以形成一些新的文章,主题大概是关于如何应对复杂交互 GUI 应用开发的一系列方法集合。

技术学习

这一年花在技术的时间主要都在工作内了,可以肯定的是,社畜模式后,即使下班不晚,在工作以外能专门投入学习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多。幸运的是我的职业与兴趣在一个比较 match 的状态,也算是有所成长,日常开发学习到许多奇技淫巧,常在团队中小小分享一下。
在技术上一个比较核心的主题还是,寻找适合我自己的细分课题,在腾讯时候也和 ld 聊起过自身关注点相对较发散的困惑。实习工作到现在也四年有余,也差不多需要选择属于自身专注的子领域了。在现实的工作与理想的技术兴趣相平衡下来,继续搞 Web App 大致也符合我当前的生存状态,也能顾及到知识、技术方面的积累。但 Web 本身概念太大,于个人而言精力有限,关注点需要收拢,目前社区潮流的 Jamstack 也如当年的 LAMP 一般,属于一个关注点收拢后的一个大致方向,感觉可以是一个聚焦的概念。
在这方面更具体的思考,我想我可能可以引用一下我之前写过的帖子博文
Jamstack 这一概念把 Web 在「文档」与「应用」的层面,把技术栈都收拢到了 JavaScript 生态下,覆盖纯 Client Rendering 到 Server-Side Rendering 的场景,再到更精细的 React Server Component 等方案。这也恰好也和我过往在 Flash / React / PHP 的兴趣方向相重叠,就 Web App 开发而言,觉着或许也是一个未来值得专注的发展方向。
基于 Web App 作为锚点,可以再进一步引申出 RN、Flutter 等更贴近操作系统的 App 开发方案,差不多可以符合一个独立承接产品落地的 “Web 全栈工程师” 的角色定位。对我而言,下一步的课题大概也是,围着这样的定位和目标,继续一整个专注学习的过程。
近年来的学习工作经历让我愈发觉得,“技术”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视野的打开还是挺重要的,加之我不太喜欢在某种丛林法则之下相互内卷厮杀的生活状态,未来希望能从出海的视角多看一看,无论在国内外,最好都能以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去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尽量习惯英文的语境,是我接下来无法避开的课题,也需抓住已有的机会多关注关注。

0xFFFF

相比于21、22年的各种整活,今年在社区运营上走向佛系,忙于工作和生活,精力投入不是很多。
考虑到 150 定律的魔咒,以及人群价值观的多样,不刻意再做额外宣传,更多立足于身边的小圈子,还有参与人中相对种子的用户;这一年在活动上,主要是和在广深的群友随机约饭,谋求更多的线下交流,上半年回了一趟华师,找老师和图灵班的师弟师妹喝茶;也趁社区建立的重要推手 johnbanq 假期回国时,组织了一些在深圳的朋友们小聚了一下。第一次拉 @Miigon@johnbanq 见面,想来还是非常有纪念意义,背后是一个比较神奇的世界线收束故事,这里先不展开。
小聚、喝茶与聊天
小聚、喝茶与聊天
今年在网站架构层面,做了不少的变更,主要是把论坛的代码仓库收拢到 Flarum 0x,并将附件上传等能力的目标都收到对象存储中,减小对服务器本地文件系统的依赖;网站的部署上开始尝试 fly.io,成本与访问速度我都很满意,虽然后来因为备份问题,还是搬回了独立 vps 部署的方案。下半年来花了不少时间去想办法优化网站的访问速度,在 DNS / 对象存储 等方面脱离了对 Cloudflare 的依赖,通过 阿里云香港、fly.io、DNSPod 等服务实现了内外网分流的能力,大大改善了大陆内网打开网站的速度。最终整理得到的建站方案,也收到了这篇文 适合个人网站的云服务组合
其中也经历了一些小挫折,由于我这里的变更较为激进,备份方案没有做好,在下半年一次日常升级中意外把 MySQL 服务的 volume 数据整丢了,还好之前有手动备份一部分,但一部分数据丢失无法再找回,在 @Miigon 的帮助下,利用搜索引擎的 cache 找回并恢复了绝大部分关键帖子。这也让我充分体悟到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单机部署数据库,多少带着一些风险,备份和 DBA 相关的方案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感谢力铭安利他们的 TiDB Serverless,但目前论坛数据规模并不大,还没有到一个亟待拆分 db 的状态,考虑大量 SQL 查询在外网传输的响应时间会增加不少,且 Flarum 本身没有比较完善的 cache 优化机制,所以暂未采用。
今年社区运营的一大重心,在于重修 0xFFFF Wiki 的 入门专题,我希望能把我酝酿已久的关于比较理想的大学学习状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解决思路等等,再做一次比较系统性的梳理,算是了却我在大学时的一份执念,也希望未来同路人们遗憾可以少一些。同时希望它可以作为社区基本世界观的基础,确立一些基本的原则,更具体的学习方法、资源等,可以基于此再持续延伸。
入门专题的 核心部分,写了两个多月基本成型。还有些具体操作方法相关的手尾,由于下半年更多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一直找不到感觉继续去写,与原定计划出入比较大。想来更多是我自身的动力不足所致,和群友线下吃饭也有聊到,不知不觉,我在现实中的大学毕业也将快四年了,离学生的生活状态还有本科阶段的迷茫也越来越远。有的在我身边圈子已经理所当然的观念,我很难再从一个抽离的视角去强调。
未来我有我需要关注的生活,入门指南相关的部分,估计也只能先放下。因此就入门指南而言,我的想法也是,先将其完篇,剩下的细分领域方面的内容完善,就留给后辈去做吧。
接下来在运营上,除了日常的约饭,估计可能试试搞些 Linux、Web 开发相关的一次性分享活动,看能否激励下后辈在这方面做些事情;也许还可以尝试做一些无主题的讨论,乃至于在播客等自媒体方面有些探索。从一个务虚的方向来看也是,希望在一个持续长期的投入之间,能发展出专注沉淀不浮躁的计算机学习文化,以一个相对较好的氛围,去支撑我自己和身边朋友的持续成长。

书影音游

回看我这一年在读书观影等文艺向的活动,算是一个少而精的状态。感怀于时间精力的有限,也希望心灵多少能有些走在路上,这里作些简单记录,就不太仔细展开了。
今年的读书侧重于个人成长方面,陆续看了比较有感触的几本,刘未鹏《暗时间》、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梁永安老师的《阅读、游历与爱情》、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还有前文说到的《用户故事地图》,偶尔会再翻翻《黑客与画家》。
电影电视剧方面,今年比过往看得多一些,也有不少的感触和感动。受同事的影响,去了几次线下影院多点,年中时候B站重温了下《音乐之声》;在电影院看了理想主义向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虽然我不太能 get 到男主的执着,我所期待的理想主义,更多是能落地的那种;中间看过主打唐诗三百首的《长安三万里》,还有漫威 / DC 视觉向的《闪电侠》、《碟中谍7》;年底搬家入了个大电视,在晚饭之余看了《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还有《肖申克的救赎》。
日常听歌方面,循环的重心从许巍慢慢转向了 伍佰 & China Blue,除了他演唱会常唱的几首,《白鸽》还有《枫叶》我也挺经常循环,还有闽南语的《世界第一等》。越来越喜欢伍佰身上某种历经沧桑后的一点洒脱与浪漫,和我现在心境好像也有些共鸣,虽然我的年龄还不到 25 岁,但好像也经历了不少的无奈与成长。
今年在音乐上多了许多现场的成分,5月去看了一场拼盘演出,主办方和场地音响等浓浓的割韭菜气息,但还是被 逃跑计划 & 夏日入侵企画 & 房东的猫 的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和感染力所治愈。端午朋友来深,一起去看了《歌剧魅影》,后来零星冲了几场音乐会,挺喜欢那种“高雅艺术”震颤心灵的感觉。
吉他练习还在继续,相对较挑战的 F / Bm 和弦、以及常用和弦的转换目前初步熟练,可以刷一些简单的和弦走向了。进一步大概得关注一番乐理相关的知识,不过意识到自己的精力有限,且这里不是我主攻投入的领域,所以就先佛系推进吧。
骑车通勤时会听听播客,偏向于技术和商业、投资理财等方面。不知不觉把《内核恐慌》多年的老节目都听过了一轮,听 Rio 和 吴涛 唠嗑各种计算机的各种技术细节等等,带来很多有趣的脑洞发散,一些属于技术宅世界的陪伴感觉;其中顺藤摸瓜听了蛮多期 Rio 的《疯投圈》,聊到消费与品牌营销相关的话题,解锁了一些新的视角。偶尔听听孟岩整的《知行小酒馆》《无人知晓》,蛮喜欢 E10 让万物穿过自己 聊到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与情感的“房子”;在某种抽离的视角去观察人类、反思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今年比较大件事是《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终于上线,兴冲冲买来卡带,可惜有心思玩的时间不是太多,周末有心情有时间时打一打,或者带带亲戚小朋友,大半年来游戏时长不过 30 多小时;另一个感觉很不错的游戏是《Fitness Boxing 2》,感觉是非常适合我等肥宅的运动起步方式,稍微玩玩就能出一身汗。

日常

总的来说,这一年没怎么出去玩,忙碌于工作与生活为主,伴随着一些变化。
一点变化是今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考驾照,过程比较漫长,大概五六月份开始刷题,7月份考科目一,9月份连续三周早晨七点出门去练车场练科目二,10月份放空了一下,11月连续练了两周的科目三,幸好在12月一次考过终于拿到证,免去了许多来回拉扯、请假调时间的痛苦。总体感受上偏应试教育,不过对开车这件事本身,一波流程走下来,确实恐惧感要小很多。报名时选的 C1,现在来看我日常能接触到的手动挡的车,应该只有教练车吧,在路况复杂情况下连续换挡确实略有些痛苦,理论上 C2 驾照已经足够。
另一点变化是今年多了一丢丢的理财意识,最初我对于金钱是一个完全无所谓的无欲无求态度,随着自我的成长,也慢慢意识到,出来打工,并不是拼命赚钱存着就完事儿,还有许多问题和风险是需要关注的,保持现状反而可能是更坏的选择。因此也开始学习了一下相关的知识,划分了一下大致可能花钱目标,参考 四笔钱 的思路,适当地按回报与流动性的不同预期分了一下,放到银行定期等各类理财产品;并为自己与父母配置了一些保险,在经济理性的层面,适当对冲一下生活中潜在的各类风险,借此也放下了许多的焦虑与不安。
年底公寓到期,搬了个家,从公寓搬到小区房,也终于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客厅,外加适合看片打游戏的电视和音响。其中进一步提高了一点预算,与老一辈能省则省的观念有些冲突,在积极的沟通下相互有了许多理解。接下来解锁了日常做饭的模式,主打一个照着小红书教程糊弄熟能吃状态,下班回家开始捣鼓,一份晚上吃,一份顺便可以带饭到公司,还是挺舒适的。
事实上我爸妈在行动上表示真香 🤭,开始寄一些家乡菜来深圳,慢慢我可选的食材从万能番茄、万能生菜、万能鸡蛋、万能胡萝卜、万能猪肉 / 排骨、万能生菜油麦菜,再扩展到西兰花、家乡的腊肠、鱼干、酸菜、鸡肉等等等。周末做做饭煲煲汤,确实非常治愈和放松。未来可能再进化一下,整点减脂餐啥的,保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感情

偶尔和家人、亲戚聊起恋爱方面话题,感觉就我当前的生活状态来看,单身应该是一个常态,工作学习的社交圈,在异性接触上也相对有些局限:在深圳的圈子大多家境尚可、难以理解小镇做题一路出来的艰辛与割裂;在家乡的圈子,大都有了比较大的认知差异,总不可能强求对方为了和我同频、继续这样的折腾与破圈吧?因此我这两年开始观察一些偏相亲导向的社交 App、小红书的交友帖等等,在一些问题的引导下,思考我自身的一个定位和方向,还有在深同龄人的生活状态。
有些难过于现代社会的原子化,以及在这背景之下部分年轻人对待恋爱与婚姻,近乎可怕的现实乃至算计。最近看到一段项飙老师与许知远 在《十三邀》的一段对话视频 给我莫大的安慰,他们俩聊到一点,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逐渐丧失了在“附近”中构建爱的关系的自信,有的人回归于来自血缘的关系网络,有的人则通过理性计算的手段去实现各种“门当户对”。但基于经济理性的计算,有时候会破坏那种自然的“爱”的感觉。于现代人而言,如何应对这样的自信的消失,又尽量不破坏那种自然的感觉,以此稳步发展、构建出稳定的“爱”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面对的课题。
梁永安老师的《阅读、游历与爱情》在这里也让我有些启发,他说,现代社会更像是一个“游牧民族”、“海洋民族”、“农业民族”的多重属性结合,也意味着有更复杂的生活状态互相交织。传统的二十五六岁开始买房成家立业等等压力,更多是传统农业民族的一个思维缩影,但到了深圳等一线城市,其实更像是一个游牧民族乃至于海洋民族的生活状态,也就意味着这背后有存在很多矛盾冲突,处理这样的矛盾,没有太多前人的路子可以循着走,我们需要从中去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2年在B站看到一期 关于爱情的思考的 Vlog 给我很大震撼,大概聊到了同龄人在感情上的一些困境,以及比较理想且自洽的恋爱形态。再结合一些我所观察到的农村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点,以及在网络中看到的风格各异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慢慢思考和观察自我,做了个大致的总结,也就是这篇 对恋爱与婚姻的抽象观察
这样对恋爱与婚姻的思考,也和我学习理财的思路类似,从理性的视角,大概对自身的长短板、观念和期待等等,有个兜底的预期,借此放下一些焦虑,在能力圈内腾出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避免被中间穿插的理性现实成分影响太多,以此可以容纳更多的相对感性的“爱”的成分。由此,我对未来会持一个乐观态度,更多就交给缘分好了。

希冀

随着认知的提升,做选择的过程,伴随着许多有益的思考,这其中也带着许多前人智慧的延续,我想这也是读书学习最大的意义所在,由衷地感激所有陪伴、启发与指导过我的朋友、老师、前辈们。
当前的经济大环境处于一个低迷周期,个人对此在策略上也是,不与周期做太多对抗,不强求大富大贵,只求身体平安健康,保持知识与财富的持续积累,过好当下,知足常乐,行稳也致远。
但生活的锤子仍接踵而至,还是希望未来能比较平稳地接住它们,保持住一份对生活的热情。摘录一段这两年来我一直很喜欢也很打动我的话,来自林沛满前辈的《一个技术男的自白》
关于生活,IT男们已经被打上了太多标签:宅、木讷、生活简单。这当然是一种偏见,至少我身边的朋友就不是这样。不过比起国外的工程师群体,我们的业余生活似乎是单调了些。比如与我合作多年的国外同事中,有组乐队的、当冰球教练的、玩帆船的、DIY花园的……有些朋友对此羡慕不已,以为发达国家才玩得起多样化的娱乐,对此我不敢苟同。比如中国学习乐器的人数早就全球第一,在我屈指可数的女同事中,至少有三位在小时候考过钢琴十级。我所住的小区一楼都配有朝南的大院子,园艺条件极佳,只是户户都铺砖硬化了……所以细想起来,经济上并不是主因,只是不够热情罢了。工程师本来就是最擅长DIY的群体,只要行动起来,完全可以让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成为一个更加有趣的人。
新的一年,没有太多额外的期待,希望可以多出去走走看看吧。
 

© zgq354 2014 - 2024 | CC BY-NC-SA 4.0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