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pp: 从 HTML 到 Jamstack
Web 领域已发展得十分庞杂,就知识规模来说已不是你我一个人可以穷尽。从 Web 前后端开发角度来看,前端当下正流行着 Next.js、Remix 等 SSR 方案、以及 React 后续继续开发的 Server Component 等等;后端方面则搞出了“云原生”相关的一整套技术生态,各路轮子百花齐放,一不留神就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对于开发者来说,越来越重要的事情也是,放下“穷尽一切”的执念,寻找属于自己的一隅落脚之地。
Web 领域已发展得十分庞杂,就知识规模来说已不是你我一个人可以穷尽。从 Web 前后端开发角度来看,前端当下正流行着 Next.js、Remix 等 SSR 方案、以及 React 后续继续开发的 Server Component 等等;后端方面则搞出了“云原生”相关的一整套技术生态,各路轮子百花齐放,一不留神就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对于开发者来说,越来越重要的事情也是,放下“穷尽一切”的执念,寻找属于自己的一隅落脚之地。
年龄渐长,毕业工作不觉已有数年,同龄人逐渐开始步入婚姻殿堂,家人偶有旁敲侧击,网络也在不时推送。听闻身边不少恋爱故事,也经历过一些偏执,对此其实或多或少还会有些迷茫,同时也抱着比较强的谨慎,这方面就一直没能更进一步。
现代的 Web 开发中,CLS(Cumulative Layout Shift)是一个关键的 性能指标,它主要关注用户在 Web 网页的使用中,发生意外布局偏移(Layout Shift)、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导致 Layout Shift 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图片加载过程的影响。
COVID-19 是个沉重的话题,贯穿了过去的三年。回想我22年来的心境,大体是在一种平和状态,虽也伴着喜怒哀乐,但在挣扎中慢慢有了更多属于生活的节奏;情绪上受疫情影响占多数,对于一些灾难性的新闻,可能大脑处于自保的缘故,下意识有些想不起来了。尝试总结时回想起这个话题,篇幅逐渐无法控制,也许单独拿出来好点,生活逐渐恢复的当下,也试着留下一些记录。
网上冲浪时看到一个帖子,大体是一个腾讯校招研发同学工作第一年的总结,提到了一个自己未来 10 年的人生规划。大致说在 xx 年晋升到 T7,yy 年转型某技术领域,zz 年成为 T9 高级工程师,进一步成长为技术专家,xx 年拿到 xxK 以上的薪资,然后再过两年交上女友、结婚成家 balabala,大大小小安排得明明白白.
回想我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最早我是意外得到的实习,也是在实习结束后顺其自然继续留下工作,一直以来靠着惯性做着「前端工程师」这一岗位,而鲜有对「工作」本身的思考,颇有一种“当局者迷”的即视感。
自从上大学以来,我一直有在关注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相关的方法与工具,先后用过 Typora、Anki、印象笔记、OneNote、MarginNote、TiddlyWiki 等等等等。其中也慢慢 从对某些具体工具的执念中走出,更关注一些设计哲学与方法层面的东西。大概 19 年的时候开始使用 Notion,后来开始实习、工作,逐步用起 Obsidian 至今。
近一年来在工作上面临着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因为不可抗力因素,一步步放下念想,离开腾讯,也离开了在线教育行业;另一方面,自身开始有了一些“价值”视角的感知,也以此重新思考自己在业界的定位,还有继续积累的方向。 如疫情催化下的互联网一般,一切都来得比预想中更迅捷和猛烈,虽有一些预期,但确实略有些措手不及。近期尘埃渐定,在这逐步走向平静的时光,也写写最近关于找工与跳槽过程的一些想法和考虑吧。
最近把博客从 Typecho 搬到了 Next.js + Vercel 驱动、Notion 为 CMS 的架构(使用 nobelium 搭建),其中评论区转到了 cusdis 作为后端。原博客有文章 112 篇,评论总量大约 1.2k 条,文章迁移手动操作还行,但评论数据的迁移经历了一些小坎坷,断断续续花了两个周末才弄完,也写一写其中踩过的坑,还有一些小小的心得。
生活越来越忙碌,要面对的事越来越多,近期面临大环境影响下的工作变动,深感大块专注时间的宝贵,能花在博客本身折腾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仍希望能通过记录,看到一些脉络和体系,让自己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也以此对 blog 做一个更新换代,让写博文的心智负担小一些。
劳动节的假期,把大学以来写的比较长的文字整理到了 Notion 的 Database,尝试从一个抽离的视角,观察我这几年来的所思所想。
自19年写过一次年终总结,20年经历着疫情、毕业和初入工作的迷茫,外加未能很好地处理自我空间与忙碌工作的关系,文章一直还是躺在笔记软件中的草稿状态。人不可能持续活在回忆中,暂且放下,或许未来某段 gap 时光会再写写。
说起散步,至今毕业一年有余的我,一年中常一个人在周末晚上从桃园骑车至桂庙新村,走到科苑再沿着大沙河走到深圳湾公园,再穿过白石洲城中村返程。近来在尝试新的路线,从南头古城到中山公园、从常兴路到学府路、南新路走到荔林公园再到南油,继续收获了不少深圳街头的风、还有那随风飘乱的思绪。
一个服务器上分别用单独的 docker-compose.yml 配置了两个单机网站项目 1. 网站项目(有 nginx、php-fpm、MySQL 等容器) 2. caddy 反向代理 现在希望 caddy 的容器可以反向代理到项目1里面的 nginx 上,这就涉及到了容器网络互通的问题。
我们总在探索未知,但许多思想性的东西总是在过高的抽象出发,就像张一鸣说的“给思维加杠杆”,一不小心思绪飘得太远,就有点游离于当下生活的感觉。时间长了,慢慢地让人变成一个只会精致把玩各种抽象概念与黑话的混蛋。
近日师弟在社区提了关于实习的一些疑惑,看到前辈们的热心回复,感慨良多,也写了写关于实习的思考与想法,回复在了楼下。
偶然刷到这篇博文:我在字节跳动实习的三个月 | 无辄的栈 ,感慨良多。想来毕业开始搬砖至今也有三个月,好久未更新 blog,还是写写吧~ 兜兜转转,可以让自己慢下来思考的,还是博客的编辑器。
一直以来我对“标签”这玩意儿并不怎么感冒,但挂着公仔厂的工牌,无论是租房找室友、坐车、买东西等等,似乎总很快能给人带来某种天然的信任感;买东西的时候,常常倾向于选择某个品牌而懒得去挑。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一个人心力有限的背景下,标签降低了认识与建立信任的成本。
上篇文章 我们写了 Flarum 二次开发项目的规划,这里也分享一下本地开发与调试 Flarum 的配置的方案,助你快速搭起 Flarum 的本地开发调试环境。
上篇文 我们介绍了适用 Flarum 的 Docker LNMP 环境的配置,本文将进一步从本地环境搭建、版本控制的设计的角度,介绍一套可操作的 Flarum 项目配置与二次开发迭代方案。
© zgq354 2014 - 2023 | CC BY-NC-SA 4.0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