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date
Aug 2, 2020
note
slug
about-tags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tags
日记
summary
一直以来我对“标签”这玩意儿并不怎么感冒,但挂着公仔厂的工牌,无论是租房找室友、坐车、买东西等等,似乎总很快能给人带来某种天然的信任感;买东西的时候,常常倾向于选择某个品牌而懒得去挑。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一个人心力有限的背景下,标签降低了认识与建立信任的成本。
周三没有加班,走之前去了下洗手间,对着镜子看看自己,还有脖子上挂着的工牌。由于工作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的关系,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诸如清华北大、211、985、xx资格/等级证书、获得xx奖等等。
一直以来我对“标签”这玩意儿并不怎么感冒,但挂着公仔厂的工牌,无论是租房找室友、坐车、买东西等等,似乎总很快能给人带来某种天然的信任感;买东西的时候,常常倾向于选择某个品牌而懒得去挑。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一个人心力有限的背景下,标签降低了认识与建立信任的成本。
标签的影响不止于此,自己也因外界贴上的某些标签,不知不觉往其所代表的方向去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在使用标签时,也被标签塑造着,最终越来越像自己身上的标签所描述的那样。在社会中,我们也利用这样的标签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环。
标签固然带来许多便利,但当习惯于用各种分类体系的标签去认知,不知不觉就容易陷入习惯这样的便利所带来的懒惰之中。总以为看到标签就把握了一切,而忽略了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
习惯于简单粗暴地用某些非黑即白的标签去给某个人或某件事分类,渐渐失去了换位思考还有共情的能力。思考与沉淀,乃至于更深一层次的创造力,也正逐渐消失。面对头条抖音快手淘宝微信等有着强大的打标签算法的软件,轻易地被建模、投喂、俘获、引导与控制。
习惯于追逐标签,常常也脱离了自我的认知,把自己框在了某些既成的框架之中,常陷入各种各样痛苦而不自知。痛苦的来源,也正因为框架与当下的现状的不匹配。拿到标签的那一刻以后,除了标签以外,似乎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比如高考、考研、考证等)。
或许,我们因标签吸引过来去接触某人某事的时候,应该去掉这一层标签的固有印象,真正用心去体会背后的那些喜怒哀乐的细节。发现深巷小馆的美味,应该试着去领略它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打卡”。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重要的则是抛开“标签”的界定和束缚,发自内心地成长起来,而后才是展示自己的过程。针对展示,如何使用标签、让这个过程更高效?或者不用标签呢?
 

© zgq354 2014 - 2024 | CC BY-NC-SA 4.0 | RSS